深圳医疗设备海南机场抢回一命
深圳医疗设备海南机场“抢回一命”
日前,海南美兰机场发生了惊险一幕,一位年轻的男性旅客突然意识丧失,呼吸和心跳停止,所幸一台深圳造的“自动体外除颤仪”挽救了他的生命。
【深圳商报讯】(记者 谢静)日前,海南美兰机场 发生了惊险一幕,一位年轻的男性旅客突然意识丧失,呼吸和心跳停止,所幸一台深圳造的“自动体外除颤仪”挽救了他的生命。
昨日,记者在迈瑞生物医疗公司采访获悉,这台救人的设备名为“自动体外除颤仪”,是今年6月迈瑞向美兰机场捐助的。据了解,在各种突发疾病中,心脏病突发最为凶险,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援才可得救,俗称“黄金十分钟”。
不过,在国内其他地区,像美兰机场这位旅客的“万幸”并不常见。在今年2月17日上午,35岁的IBM女性高管梁某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的出口台阶上,50分钟现场未有人采取急救措施。日前,该案在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,法院认定被告地铁集团对于死亡结果负有一定责任,酌情确定责任比例为30%,赔偿原告31万余元。
“这与我国公共急救水平不高、立法不完善有一定关系”。一位医疗行业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,即使在“北上广深”这样的大城市,公共场所也极少配备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。
反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,公共除颤项目相对普及。如飞机场、体育场、购物中心、写字楼等配备有除颤仪,经过简单的培训,无论是现场的旁观者,还是紧急救助人员或警察,都可以正确操作这种仪器,统计显示,美国芝加哥国际机场,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高达64%。
专家也积极呼吁公共急救需“破冰”。中国红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孙硕鹏此前曾公开表示,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4万人。与如此高发的猝死率相比,我国急救体系和能力却非常薄弱。因此公共场所建立急救设施显得尤为重要。
延伸阅读